Wednesday, May 30, 2007

秘密,關於<2046>

2046-2 
「從前的人,要是心裏有了祕密,不想別人知道,他們會跑到山上找一棵樹,在樹上挖個洞,然後把祕密全說進去。再用泥巴封起來,那祕密就永遠留在樹裏,沒有人知道。」


看了王家衛的電影,2046,也是先從買這片電影原聲帶開始的。
通常我若喜歡她的配樂,就會想去看那部電影。

2046,一如王家衛晦澀的風格,我仍看不是很懂,印象深刻的就是上面那句話:「從前的人,要是心裏有了祕密,不想別人知道,他們會跑到山上找一棵樹,在樹上挖個洞,然後把祕密全說進去。再用泥巴封起來,那祕密就永遠留在樹裏,沒有人知道。」

我並不喜歡有秘密,因為我藏不住,而且心裡會難受。我覺得主角周慕雲一直無法接受白玲大概是心中一直藏著一個秘密吧!感覺電影似乎是訴說一般的情愛,卻又不是真的那麼的簡單。2046這部列車貫穿全劇,似乎有能把我載回過去,因為2046是一個能叫人找回記憶的地方,也是收藏秘密的好地方。

我喜歡看艱澀難懂的電影,因為它可以逼迫我思考,但思考過後我卻又無法真正完整描述自己的感覺與想法,遺憾!我必須再多看幾次吧!

2046_3
關於這部電影,我摘錄自網路上書寫空間的評述,有興趣的人不妨一讀:

導演一直沒有讓主角說出2046的秘密,觀眾或多或少會心裏自問,究竟「我」要掩藏的是甚麼呢?且讓我在這兒先賣一個關子,放下這個秘密片刻,看看在「現實」(即電影中的1966-1969年)中,2046究竟發生甚麼事。

從劉嘉玲飾演的LuLu被刺後,梁朝偉飾演的「我」就住進了2047號房間。及後章子怡飾演的白玲搬到2046,與「我」發生了難纏難解的關係,最後以十塊錢的交易結束。一場注定沒有結局的關係,引「我」回到2046中。當白玲問「我」究竟有沒有人能把「我」留下來,「我」的遲疑令人起疑,莫非真的有人能叫「我」從荒唐的生活中安定下來?

另一段在2046與2047中間發生的故事,就是王菲飾的王靜雯與木村飾的日本戀人的戀情,「我」則把一切看在眼裏。自從白玲搬走後,這段平行於「我」與白玲的關係的戀情終於與「我」交錯了。「我」開始介入王與日本人的戀情,而王則進入了「我」的生活。這可算是片中眾多女子最接近「我」的一個。她一面稚氣的替「我」寫色情小說。若說「我」因著文字的交流而愛上王未免有點兒那個,但王的確把「我」從2046中拉回來。

因著這個緣故,「我」便為王寫一個名為《2047》的小說。在列車中,「我」扮演日本戀人的角色,嘗試從他的內心出發,探索日本戀人對王的戀愛態度。不過「我」很快發現自己是在寫自己的故事。

我們實在不能單純的以為在《2047》中的CC(木村飾)就是1966-1969的「我」,正如我們不會把作者和敘事者混為一談。對於《2047》,作者是「我」,而敘事者是CC,對於稍為對文學有認識的人是不會混淆二者的。我們同樣不應混亂「現實」中的王靜雯與《2047》中的機械女人,她們雖是對應,但不是同一人。所以我們無從得出以為結綸︰「我」愛上王靜雯,因為「我」在《2047》中向女機械人示愛。同樣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比較「現實」中的時間,和《2047》中的時間,即是我們不能說究竟是「我」寫《2047》在先,抑或「我」與王相約平安夜在先。雖然電影中「我」寫《2047》在先,約王在後,但這兩個空間的時間實在是平衡地進行的。當我們弄清這點後,「我」與王在生活中與《2047》中的對應就更加明顯,亦更有跡可尋了。

延伸閱讀:2046未完成事件(1)(2)


Tuesday, May 29, 2007

(分享)淡極使之花更豔─戀戀風塵

十多年前看的電影,至今仍記憶深刻。
那天去內灣看到中影經典國片系列出的戀戀風塵DVD,毫不考慮就買了下來。
電影原聲帶我也收藏兩片,是水晶出的,我的最愛呢!

dustinthewind3
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1986]

導演 侯孝賢
演員 王晶文, 辛樹芬, 李天祿


<引用自路邊一棵榕樹下

一段年少時的戀情可以在你心裡迴盪多久?
一部二十年前的電影可以再帶給你多少感動?

dust-in-the-wind
《戀戀風塵》可說是侯孝賢最如詩般寫意的一部作品,而且越久越見芬芳。高中時看它,可能讓你感懷自己早逝的初戀;服役時看它,可能觸痛你傷痕未癒的"兵變"經驗;當自己三十已過、四十快到,此時再來看它,以往那些酸澀與甜美的滋味依舊濃醇,但更縈繞不去的卻是那舊年歲時的台灣氣味,成為我們如今身處新時代裡最深刻的懷念。
 

【或許】

1987年,台南市,高三,一個剛結束模擬考的週六午后,為了慰勞那被熬夜、考試雙重摧殘後的疲憊身心,我隻身一人從竹園崗走到西門路某電影院消磨了一場電影,片名叫《戀戀風塵》。結果片子沒放多久我就睡著了,直到男主角阿遠因為遭逢"兵變"而在寢室裡情緒崩潰時,我才被他的哭號聲驚醒。
cry

故事的主角,是阿雲(辛樹芬飾)與阿遠(王晶文飾)這一對山城小情侶。他們倆青梅竹馬,可說是所有街坊都認定他們將會牽手過一生。兩人初中畢業後,先后離鄉背井,作伙在台北市討生活。之後阿遠入伍到外島轉大人,阿雲卻意外"兵變",嫁給了每日幫他們倆送信的郵差。再來就是男主角退伍返鄉之日,到田裡陪阿公種蕃薯,看著雲影在山頭移過…(對不起!好像被我講得有點好笑兼無聊:p)

有點老套?
沒錯!像是陳年的軍中笑話。

有點平淡?
也沒錯!跟瓊瑤系、花系列、薔薇頰、羅曼史…都不能比。

可是這部我第一次看的時候連劇情都沒看完全的電影,卻以它整體的氣味深深地吸引住我,讓我這純情的男性戀戀多年,一看再看。

氣味?
是的!
舊時代的民情、人物的刻劃、緊密的人際關係、各角色間的互動…所共同經營出來的氛圍,似有若無地牽動著觀眾的心情,質樸得令人想成為那時空裡的一員。

或許…
因為老套,所以更顯真實!
因為平淡,所以更加動人!

尤其影片終了前祖孫話家常的那場戲,留給觀眾無限想像與咀嚼的空間。所有撩人的情緒,最後都被那大氣的山巒與移雲給化解了,霎時間真的會覺得種種情事盡付風塵,心胸亦隨之開闊。

其實這部電影,侯導拍得相當內斂含蓄,許多話、許多細節,都只是輕輕帶過,留待觀眾自己去觀照。或許這也是為何《戀戀風塵》至今仍讓許多人回味不已的原因吧?!

手邊有一本參考書,是吳念真與朱天文合著的《戀戀風塵》,當年由遠流出版。其中以文字詳細記述本片從無到有的過程,並收有分場與劇本,以及許多照片。書中侯導自己說了一句話:「應該是從少男的情懷輻射出來的調子,純淨哀傷,文學的氣味會很濃。是詩的。」(P. 28)我覺得算是概論了整部電影的氣味。

張藝謀曾經引用《紅樓夢》裡的一句話來形容《戀戀風塵》,他說:「淡極使之花更豔」。

是啊…就是這樣!

【迷倒】

先提這部電影裡最讓我個人迷倒的三樣元素,那就是辛樹芬、李天祿與山城舊觀。

為什麼?

辛樹芬,沒啥好說的─除了美,還是美!

初出道時常常被人以「酷似林慧萍」來介紹的辛樹芬,連香江電眼奇男梁朝偉都曾稱她是自己「最欣賞的女藝人」。片中那種清純嫻靜的美,在現代的女性身上較少看到,總會勾引起我淡淡的懷舊情緒。

她後來又參與了《悲情城市》的演出,相信許多人對她最鮮明的印象也是來自於此。不管是從業時或退隱後,她的消息一直都很有限,鮮少曝光,真的很不像個藝人。她的作品也極少,就我所知,似乎只有在侯導這幾部片(《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悲情城市》)以及《期待你長大》裡演出過。現在的她,據網友說,嫁為商人婦,定居於美國洛城,偶爾會帶著孩子參加當地華人社交圈的活動。

李天祿,在片中演一個喜歡碎碎唸的阿公。之所以搶眼,一來是因為他那"不會演也不用演"的生活化詮釋法,二來則是因為那些台詞由他說來真是太道地了!尤其那一句「幹伊三妹」的粗口,更是每每讓我莞爾。

dustinthewind2

小毛曾經跟我推薦,叫我去看《李天祿傳》,裡頭敘述了這位當時90幾歲的阿公如何一個人闖盪法國的故事。我是還沒去找啦,不過喜歡李天祿真性情的人不妨參考一下。

至於山城,我指的是九份。

此片的拍攝多在台北縣侯硐、九份一帶取景,可以看見許多九份變調前的舊景緻,在裡頭我們不會瞧見今日礙眼難耐的觀光味,有的只是動人真本色。看看這部電影,或許您也會如我一般覺得─今日的九份真是被糟蹋得夠了!~>"<~

此外,一班前輩級的本土演員,如林陽、陳淑芳、梅芳…等,每個人表現也都相當夠味,令人不禁心生珍惜之情。

而在飄蕩著一縷輕愁的少年戀情周圍,還點綴了許多逗趣的小情節,諸如兩位父親每次喝醉酒就會比賽搬石頭而擋住鄰居家門、停電時阿公誤把鞭炮當蠟燭點燃而嚇了大家一跳、貪吃的小孩拿藥包裡的胃藥當零食以致被母親追打…,如此種種不僅加強了影片的家常味道,更給予觀眾一種很鮮明的"台灣人"感受。

【曾經】

太多人都愛極了這部電影的配樂,包括我。一邊key in這些文字一邊聽這張CD,我又幾度失神墜入,隱隱欲淚。

這麼感人的樂音,來自於陳明章。

dustinthewind-CD

曾經,陳明章還沒被貼上「台灣最後一個民謠傳奇」、「素人音樂家」的商業標籤時,是一位寫了很多曲子卻沒人要用的不得志音樂人,住在北投以種植蘭花營生。因為他一時的狂想,因為他一群朋友的牽成,於是我們有幸可以聽到《戀戀風塵》電影原聲帶。

關於陳明章如何作出配樂並代表台灣奪下首座國際性影展配樂獎的傳奇,關於錄音母帶一度佚失然後又如何尋獲終於原聲帶得以出版的傳奇,請看當時任職於水晶唱片、負責本專輯文案整理的何穎怡小姐所寫《戀戀風塵回憶剪貼本》,我再怎麼敘說都不如她此文來得傳真、動人。

【收藏】

相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都想收藏這部作品。

以影片來說,目前本地市面上有三種選擇:
1. 侯孝賢經典電影系列:青春叛逃事件簿(數碼天堂代理版)
2. 侯孝賢經典電影系列:1983 - 1986(太古國際代理版)
3. 中影經典國片系列:戀戀風塵(也有發VCD)
前兩者是四片套裝,收錄了日本人稱之為「侯孝賢青春四部作」的《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與《戀戀風塵》,雖然包裝不同,但我猜是一樣的東西,只是更換了代理廠商。我自己手上有數碼天堂代理版,影音品質還算可以接受,值得考慮。而第三者則是由豪客唱片代理的兩光貨,光華價$85元/張,除非貪便宜,否則本人不予建議。但如果只想收這部電影而不想買套裝,那也沒得挑了。

就原聲帶而言,之前水晶唱片出過CD,不過聽說已經絕版,可能得到二手市場去找。此外也有SACD可買,雖然貴了一點點,但若是真的喜歡,應該也還不至於會讓你捶心肝。

時局越來越紛亂,人情越來越淡薄,幸好我們還有這些老電影,比如《戀戀風塵》,透過它們,那些溫暖的記憶才得以永遠清晰。


Monday, May 28, 2007

Fly Away

Blue Sky 
Fly Away
Originally uploaded by
Absurd Life as Sisyphus'.

這幾天天空好晴
藍的漂亮
連路旁的稻田也綠的刺眼
我真的很想飛,
想飛出我的世界....


Sunday, May 27, 2007

單身公寓的夜晚驚奇---內村賢治的【遇人不熟】

f9377a31

在老朋友異凡的世界裡看到他介紹一部有趣的電影--【遇人不熟】,只因它的前言寫著:『嚴重警告:這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如果你信任我的推薦,請趕快去將這部片子租回來看,停止閱讀這篇文章,因為內文有詳細劇情介紹...』,於是這個週末我真租了這部片子來看!


看完這部電影,很讚嘆其編劇怎能就僅僅只是一個晚上的故事,卻可以發展成一部電影?這樣的劇情安排需要何等的戲劇張力,才能吸引觀眾有繼續看下去的慾望呢? 

想想,我們每個人每天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一段故事裡。然而沒有人能真正知曉每一段故事的全貌,不管是現在的你還是未來進行中的我?但是很矛盾也很謬誤的我們,總認為我們很清楚了解當下的每一刻,究竟發生什麼事,很理所當然的因果。卻很少認真去想,在那當下我無法參與或無法看到的背後/另一個時空,是不是有其他的事件影響或牽引著當下的我?

現實生活裡的每一個元素存在或發生,是不是都有他的理由與因果?

電影的故事中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一晚全部的故事是什麼,每一個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場做出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但是又因為其他人的影響,讓原本自認為穩定的狀態不斷的被其他角色所造成的意外打破,於是這個故事就在一連串的拼貼中與倒敘中,展開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趣味....

至於故事--那個晚上到底發生什麼事呢?我也希望朋友們趕快租片回來看一看比較好喔!不然你也可以在異凡的世界哩,先一窺劇情的,他寫的很仔細的說。


Thursday, May 24, 2007

午夜夢迴

_25_00122

午夜夢迴,我常會突然驚醒。


夢裡的情境事物總是如此真實,

一景一物,一舉一動都有如此深刻的感覺和悸動。

因此,我總沉迷於夢境之時,

又被現實驚醒。

睜眼的當下,不願相信已回到現實,

還是仍就懷疑我仍在夢境裡?

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寧願  不‧要‧醒‧來....


Monday, May 21, 2007

(轉貼)人生比數字 還不如比故事

人生比數字 還不如比故事  ◎彭懷真/文

教育部公布各校研究的成果,引發政大等校激烈地反彈。學術圈日漸重視研究教學的成果,代表某一項研究成果的SSCI被放大了,各種統計數字成為我們這些社會科學領域的老師不得不面對的夢魘,在這些方面的積分不高甚至沒有積分,就可能被認定為「輸家」,不該在這行繼續待下去。

學生評鑑也使我們擔憂,深怕因此被檢討。在這統計學昌盛的年代,無數的數字被所謂的行政官僚運用,一再告訴我們:「你是個不怎樣的人,還要好好努力。」

也不能怪別人用數字衡量自己,我也常用學生的成績來看待他們,對那些不及格的人要求再要求。十多年來,我擔任秘書長的幸福家庭協會每次辦活動都做問卷調查,我也以各樣數據督促同仁,向理監事做簡報,並爭取更多的服務機會。

我們這一輩習慣看數字,總是以各種數字去評估、去要求、去安排,幾個阿拉伯數字就決定我們的心情、時間、做事方法,甚至主導自己生活節奏。


數字決定一切

即使是大學老師,還是像買樂透的人,以幾個數字來評量一切的價值。我們很像是職業運動員,被各種數據所評量,也就漸漸地相信數字是我們的主宰,而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使各種數字更漂亮」。

為了這些阿拉伯數字,多少年來我像個奴隸,家人都比我睡得多,連家裡的狗狗也常常打呼,比我還晚起。我曾為此自豪,覺得自己能以如此勤奮來領導這個家和我的同仁是很光榮的事。如今想想:這種虛榮心有多大的意義呢?過去,我常常是最早到研究室的人,連週末和假期都去加班,不但陶醉在只有我一人熱愛工作的假想中。但如此做有必要嗎?我得到比起我失去的,恐怕不成比例吧!

到了中年,常以幾個數字來解釋自己何以存在:存款數、名片上的頭銜數、擁有房子的數目、所開汽車的CC數、所管理的員工數、完成計劃的數目……,或是擁有的紅粉知己人數、解雇過的人數、發過脾氣對象的數目等等。甚至有些人追求「Age Shot」,幾歲時就要某個方面有相同數據的成果,例如40歲要成為40個人的老闆、50歲時要出版50本書、60歲要完成60個計劃、70歲要能夠用70桿打完高爾夫18個洞等等。

好故事需要等待

但是,數字永遠是過於簡化的,使用多了,會使生命裡沒有故事,尤其是沒有深刻的故事。生命情懷總是遠離數字,是細膩的,需要複雜的文字來說明,甚至是文字都無法完整表達的。畢竟,生命的運轉不能速成,無法加快,也沒有特效藥,任何精緻的,都需要等待。

近年來我比較懂得等待,每天等老婆慢條斯理,等部屬完成進度而不催促,等研究的論文,甚至等自己心情平穩時才寫作。

我對時間的敏感度下降,故意把事情排得比較鬆散,甚至中午還刻意小睡,傍晚儘可能去投投籃,睡前一定去散個步。寫好了書的初稿交給出版社,我也不急,一切進度隨他們,他們才是老大。對演講的邀請也是如此,少些奔波必定是好的。上電視,更是免了吧。費心費力到了攝影棚,要等待多久才能講幾句話,多不過癮啊!

我以較從容的態度看待工作、看待人生,設法以多一些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去研究,希望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假如某件事不順心,沈住氣,再多看看想想,避免因為太在意而亂了心情。

我也以更充裕的時間和學生、部屬談話,不在乎事情的成敗,少理會他人的意見,甚至故意不看報表。近來我已經不注意協會服務的人數、方案的數量、參與活動人員的滿意度等。畢竟我們做的已經超過該做的,還要挑剔同仁苛責自己,未免自找罪受。只要多做,反而在比較輕鬆的心情中有些成果。

人到中年,應該懂得分辨有些戰場是不必上的,例如贏得遠方人士的注意,被年輕人讚美身材,被同事虛偽地肯定,所寫的作品廣受歡迎……。又有些戰場不能棄守,例如身體的健康、老婆的快樂、子女的平安,還有飯碗要保住,心思要保持平穩。

人生需要好的故事,好的故事不可能光靠數字就寫得出來。我相信自己的人生應該比阿拉伯數字更有價值,恐怕要用好多好多文字才能描述吧


只是牢騷~~~

踏入社會已逾十多年,在這家公司待的最久,超過七年。卻也是最累的,心理累,身體累。
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撐多久。

從學校畢業後,做的工作大多是自己的興趣。不知道是因為時間短還沒工作倦怠就離職還是真的做的開心,怎麼想都沒現在的累!



許是心底的叛逆心理作祟,常會對老板無厘頭的要求感到不爽。每天總要提心吊膽的深怕老闆不時而來的一堆報表數據要求,改東改西改到我不知道在做什麼的報告!一時週報一時日報一時還要速報,每天衝衝衝(同事戲稱),我的血壓也衝衝衝!

真的是叛逆吧,沒辦法像同部門的同事班輕鬆面對老闆的壓榨。雖然知道每天抱怨工作是不好的,但是每天回到家總是很累的我,不知道還能撐多久?

Thursday, May 17, 2007

鑽石 vs. 自由

前陣子就看過了血鑚石的電影,那時才真正發現被商人矇騙了三十多年。近日又再次收到這封mail,覺得應該一併轉貼出來,讓更多人了解鑚石的價值究竟何在?

加上前陣子看了《傷心咖啡店之歌》,愈發認為人為加諸在自然事物上的價值,大者可以恆大,小者可以微乎其微,但真正的價值呢?卻說不出個準。

鑚石之於人,好比自由之於人。

自由隨處皆可得,但有人視之無物,有人終身追求卻亦不可得。

 


轉貼自五色鳥的旅英札記 


Diamond Miners 照片引用自此

前兩天看到天下雜誌的新書 雨啊,請你到非洲 的書摘,其中有一篇 鑽石,是非洲的眼淚 讓我想起,前一陣子上英文課時讀到一篇有關鑽石背後的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媒體不會報導的事實,特別是給夢想擁有鑽石的朋友。
在繼續閱讀之前,請你先回答幾個問題。

1. 有幾家公司掌握世界的鑽石市場呢? (A.幾百家 B.一打 C.三家 D.一家)
2. 鑽石有多稀少呢? (A.非常稀少 B.稀少 C.有點稀少 D.一點都不稀少)
3. 鑽石多有價值呢? (A.無價 B.非常有價值 C.沒人們想的那麼有價值 D.幾乎沒價值)
4. 鑽石是好的投資嗎? (A. 是的,它總是增值的 B.得看經濟景氣情況 C.它總是保值的 D.不是好投資,因為會賠本)

"Diamonds are Forever.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的廣告詞,早就深深印在每個人的腦子裡,但是在鑽石光鮮亮麗、閃耀奪目的背後,卻有著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實。

鑽石是普遍卻難以交易的

鑽石是既沒有價值也不稀少。事實上,鑽石是地球上很普遍的礦產,在歐美地區,已經裁切好的鑽石數量比汽車還多。雖然它們非常的昂貴,可是卻難以像商品一樣被自由交易,因為二手鑽石的價格遠低於原價。天然鑽石的美麗反射光芒也已經可以用人造鑽石取代。如果鑽石沒有那傳統浪漫的形象,它可能一點都不值錢。

人為哄抬而形成的昂貴

鑽石的昂貴高價是南非一家企業 De Beers,成功運用市場行銷而成的結果。De Beers 獨占了世界上 80% 的鑽石供給 (編按:這是 1980年代的數據,2006年估計仍約佔 60%,資料來源 Wikipedia),在嚴格的產量控管下,De Beers 成功地維持鑽石的人為高價。藉由塑造出鑽石浪漫永恆的形象,大大減少了鑽石持有者賣出鑽石的行為,即使是經濟大蕭條,人們還是會盡量保有鑽石而不賣出,因為它對持有者可能有特殊的意義。

供給大於需求

世界上鑽石的供給量一直都超過它的需求,邏輯上說來,鑽石應該會跌價變得很便宜才對。但是,De Beers 透過持續買進市場上多餘的鑽石來維持它的高價,估計到目前止,De Beers 已經囤積了價值超過百億美金的鑽石了。De Beers 還能支撐多久,持續買進市場上的鑽石,沒人能回答。

剝削廉價勞工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鑽石,都是非洲或俄羅斯貧窮的鑽石礦工所開採出來的,四分之三的鑽石是由印度的極度貧窮的勞工完成切割,其中大部分還是童工,勞資則是每切割一顆石頭四分美金。

美國因為 De Beers 不道德的剝削勞工,而禁止這家公司在美國設立商店販售鑽石,可是諷刺的是,透過其他中間商的販售,美國仍然是 De Beers 最大的鑽石市場。

成功的廣告和行銷

De Beers 在世界鑽石市場的成功,可以說是一個近乎完全獨占的完美範例。De Beers 總是能刺激鑽石的需求,另一方面減少鑽石的供給,即使在奇異 GE 發明人造鑽石後,De Beers 還是能成功維持鑽石的高價完美形象。事實上,De Beers 每年花費超過美金一億六千萬的廣告費用,重複傳遞 "Diamonds are Forever 鑽石恆久遠" 的訊息,持續鑽石浪漫的傳奇。

這家在1888年創立的南非公司 De Beers 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說服美國人接受歐洲用鑽戒當作婚戒的傳統。1950年代,同樣的奇蹟又在日本上演,De Beers 成功的將西方婚戒的文化傳遞到日本和亞洲,日本此後也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的鑽石消費市場。

五色鳥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奢侈品,但是我從來不知道鑽石的背後有這樣的故事。原來鑽石是很普遍的礦物,只是被一家公司獨占而哄抬價格,而且是利用剝削勞工的方式開採和切割鑽石。

當我讀到這篇文章時,我真的非常驚訝!也感受到媒體廣告的影響人們思想的力量,可以想像 De Beers 這家龐大有錢的公司,在各國消費市場和媒體廣告界的影響力,所以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才聽不到這些鑽石的真實故事,接受了 De Beers 想灌輸給大家的觀念。

下次在電影、廣告、明星上看到閃亮的鑽石,我不會聯想到這是浪漫名流的形象,而是聯想到生活在貧窮饑餓的非洲鑽石礦工,和可憐無知花大錢的消費大眾。

以下更新於 2006.11.19

感謝網友 appleseed 提醒文章中的數據可能過時,上網做一些功課後,從 Wikipedia 得知面對俄羅斯和加拿大鑽石公司的競爭,De Beers 的市佔率已經由原來 80年代的 80% 滑落至目前 2006年的 60%。

但是 De Beers 對於鑽石行銷廣告策略卻沒有改變,甚至更為積極,包括:

在受歡迎的浪漫電影中,展現鑽石作為結婚的信物。
在雜誌和報紙中刊載故事,強調鑽石浪漫的價值,並將鑽石和名人加以連結。
僱用時裝設計師和流行趨勢評論家,在廣播和電視中提倡鑽石使用的趨勢。
說服英國皇室直接為鑽石宣傳促銷。
贊助 2007年 F1 Scuderia Ferrari 車隊。

延伸閱讀:
鑽石,是非洲的眼淚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有關 De Beers 成功的歷史)
De Beers@Wikipedia
當鑽石遇上生命
血鑽石 Blood Diamond


童玩

以前小的時候,家裡並不富裕,家裡也很少有什麼玩具。
所以除了常跑到隔壁鄰居家玩他們的玩具之外,就是爸媽會拾起身旁的樹葉或是小東西做個小東西給我們玩玩。

多年以後,那天帶著家人去學校校園散步時,發現了這棵樹,突然想起爸爸曾做過這個東西給我們,於是,現在換我做給我兒子玩了。
DSCN2279


只要很簡單的動作,就可以換來我兒子的驚嘆與崇拜,呵~不簡單吧!
DSCN2276

現在的家庭,有多少爸媽會拾起身旁的事物,手作玩具呀?!

下次我再貼樹葉做的假面人偶吧!

 

 


小畫家

小時候我很喜歡畫畫,也曾想過想要當一個藝術家。
老媽也常在外人面前誇我小小年紀就愛畫畫,而且畫的很好(不知是真是假?)
那時候最喜歡畫馬。

現在的我,倒是已經離當初的夢想越來越遠。
沒想到我的兒子並沒特別教他,倒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自己畫了許多可愛的畫。

貼出來給大家欣賞一下~~
這張是我兒子最愛的暴龍:


獨角仙

像蜘蛛多腳的鍬形蟲 :)

蛇頸龍

這是管鼻龍喔

雷龍

翼手龍

這隻是什麼龍?我也忘了。好像是孔爪龍吧!

 


Friday, May 11, 2007

<傷心咖啡店之歌>

Cafe

凌晨一點三十分,讀完了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
全書探討的就一個主軸--自由。

文字並不艱澀,也不難懂。讀到最後,我不禁感到鼻頭一酸。
我想到《想開就好》的日子,我想起了珧瑜,很像馬蒂...
會知道這本書,也是他推薦我看的。

《想開就好》,也曾是我的一個心靈停靠站。在那我也認識與多奇奇怪怪的朋友,
而他們也都伴我渡過一個又一個苦澀酸甜的日子。

懵懂少年,不懂書中寓意。
成家立業以後,更不懂自由何物了。

本書並不適合在工作情緒低落的時候閱讀啊。

 


傷心咖啡店之歌 by 朱少麟(轉貼自cctg)

許多人追求「自由」的境界,但確沒有深入思考真正的「自由」,深層的意義與目的,傷心咖啡店之歌從一位婚姻失敗的女子馬蒂談起,描寫她追求自由的過程,也勾勒出傷心咖啡店裡,不同的成員都對自由有自己的定義。哲學提供人們深度思考的機會,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把尺,一種價值觀,貫穿平日生活行事的規則與定律,藉由哲學思考,我們能反省並檢視自己的哲學價值觀,到底「自由」在哪裡,我想要的自由在哪裡。

馬蒂在p35頁默想,「要讓自己在社會上定位」,每一個人從小開始,就開始了「社會化」的過程,小時候學習語言與文化,就是要跟家庭融合在一起,上學後跟學校文化融合,並準備進入社會。義務教育的目的在於「社會化」,更精確的說是要「社會化準備」,也就是馬蒂說的,找到自己的定位,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只有認同自己有意義的存在,才能肯定自己,也就是要「有工作、有錢、有住所」。因此馬蒂接受了父親介紹的工作,在失去丈夫之後,開始試圖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

馬蒂在p55頁,看到陳博士前秘書的工作提示單,上頭明列了13項工作項目,輕易地說明在公司裡的生存之道,也就是她說的「上班族動物奇觀」,藉由這些提示項目,她能提醒自己規律化、社會化、機械化,安分地成為工作的奴隸,安心地確認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也因為這個工作帶來的經濟能力,在後來每一個月寄回家裡的錢,提升了她在家裡面的地位。

馬蒂在p72頁,來到傷心咖啡店跟海安對話,馬蒂說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方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海安當頭棒喝點明「那是因為妳確實知道妳不想做什麼。」一直以來,她都認為工作是個人定位自己的唯一途徑,但海安沒有工作,「沒有工作的人對社會沒有建設性,沒有建設性,那又怎樣?」馬蒂找到了工作,但並沒有讓自己更快樂,更因為找到了工作在社會上得到定位而欣喜,那是因為自己從心靈深處就不認同「工作-社會定位」的關係。吉兒還是一貫的想法,覺得自己生活在社會中,就應該對社會盡一份責任,要追求自我,可以,但不能變成社會的廢人。

馬楠在p85頁跟馬蒂的對話,讓她重新認識自己的弟弟,馬楠正因為聯考制度而奮鬥中,回想我自己為了聯考奮鬥的那段時光,確實跟馬楠一樣,打從心裡憎恨聯考的用意與目的,唸書只是念教科書,考完了試就把一切拋諸腦後,到底有什麼意義?馬楠厭惡聯考,卻又覺得沒有聯考改用推薦制度的話,反而會更辛苦,也只好乖乖地想辦法爬到社會頂端,在合法的制度下,獲得最大的權力,最廣的自由。

p103頁馬蒂在海安的要求下,重新對自己作自我介紹,她希望脫離上班族刻板的生活,天氣好就想出門走走,渴望長出翅膀自由飛翔,馬蒂還是認為這是痴人說夢,海安給了她答案:當妳說妳不自由時,不是指妳失去了做什麼的自由,而是妳想做的是得不到別人足夠的認同,那帶給妳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壓力,於是妳覺得被壓迫被妨礙,被剝奪。在這個世界上,有政治上、法律上、價值觀或道德上的奴隸,看妳要做哪一種。沒有真正完全的自由,除非妳不存在於社會,可是沒有社會就沒不會有現在的妳。

上面這些話,暗示著「完全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要看每一個人自己,希望享用什麼方面的自由,如果不想要有上班族的刻板生活,那就選擇四海為家四處遨遊,但選擇了放逐自己的自由,就可能失去了經濟自主能力,那就表示會失去穩定生活的自由。所以「自由」的定義,是因人而異的。

小葉從一開始就獨力照顧著傷心咖啡店,她認為「海安的家」就在這裡,而且他一定會回來,這就是小葉的生活。p120頁吉兒跟馬蒂對於海安有著不同的定義,馬蒂認為海安重感情,他像是太陽,照亮著大家灰暗的生命,吉兒卻說「黑暗並不能造成陰影,光亮才能。」同樣的情境卻有兩種相反的解釋,馬蒂認為大家的灰暗是因,所以海安照亮大家生命為果,吉兒認為海安這個太陽是因,因為有太陽,才有大家灰暗的生命。

p150頁馬蒂不願意跳舞,海安解釋為「妳不是不會跳,妳只是不能讓別人看妳跳舞,妳在乎別人多過於在乎妳自己。」我也是這樣,做任何事以前會先考慮後果與處境,為的就是避免犯錯,而「犯錯」的定義,在法律上、道德上都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我在乎別人的眼光與看法,即使如此,現在我還是耽於承認自己是法律、道德上的奴隸,因為穩定讓我找到另一種自由。

p161教授說「我們都好比湯圓,不管你是哪一個,這鍋中的水滾了,大家都熟啦。」「每粒湯圓的材料都相同,怎能拿來比喻芸芸眾生呢?」「材料相同,可是際遇不同哪!」一個社會裡有許多人,大家同在社會的熔爐中生活,但每一個人的境遇的確不同。

p177吉兒告訴小葉讀書要讀三遍,第一次一口氣讀完,瞭解作者整體表達的意義,第二次用跟作者對等的態度讀書,逐一思考批判,第三次閱讀要跟第二次之間空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妳要常常回想這本書,第三次閱讀,妳要一邊讀一邊體會,跟自己對話,跟自己的概念串連。「讀書不在多,而在是否讀通。」

p188傑生「重要的是妳的看法,不要為別人的價值觀而活。」

p205吉兒「人往往一不小心就被環境同化了,以為這就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他提醒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種不同的人生。」

p255海安「人很容易察覺自己失去了什麼」,失去的痛苦往往比擁有的的感受具體多了。」馬蒂失去了她所認同的自由,但卻無法形容她的自由是什麼樣的自由。海安說「不自由就是別人。」吉兒:「獅子的自由就是綿羊的死亡,只有適當的約束和自制,大家才能一起存活,而且很自由。」海安「吉兒,妳就是別人,造成不自由的別人。世界上充滿了妳這種理性的文明人,一方面堅稱自己信仰自由,一方面又強迫別人接受你們的自由觀。」p261馬蒂「我充滿了不自由的痛苦,只知道我要掙脫價值觀的束縛,卻沒想過掙脫以後,要拿什麼來承受沒有價值觀的生活。」同一個社會,同樣在一個鍋子裡的湯圓,「海安選擇逃離它,吉兒妳寧願改善它,我想我也應該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接下來是馬蒂在馬達加斯加,跟隨耶穌追尋答案的過程,我讀過的感覺就是「靈感與探索」,耶穌給了馬蒂許多信號與靈感,而馬蒂就不斷地追尋與探索。

p358山頂上的馬蒂頓悟了,生命的意義不在追尋答案,答案只是另一個答案的問題,生命在於去體會與精力,不管生活在哪裡。馬蒂在強光中睜開了雙眼,山風凜冽;她抬頭,望見無邊開闊的天空,這一個抬頭,好像花了馬蒂三十年之久。

在社會上每一個角落,嘆息自己失去自由的人們,跟隨著馬蒂的探索,要瞭解到自由存在於每一個角落,存在於自己的手中,生命的意義不在追尋答案,在用心體會。

延伸閱讀:
線上電子書:華夏文化
九歌.朱少麟.地底三萬呎BLOG